top of page

“高材生”快樂嗎?

蔡穎妍 Unique Choi

Updated: Jul 16, 2024

在學校裏永遠名列前茅的優異生給父母帶來榮耀。但調查報導發現他們有時需要付出相當痛苦的代價,父母又會否知道資優生、優異生或總是名列前茅的學生,確實有很多感覺很好,但又有誰明白他們背後的苦累?即使身體或是情緒出現了諸多失常反應,卻仍然能夠繼續獲得好成績。出色的成績單似乎就表示一切都好,但其實,危險可能就藏在好成績的背後。


最近,有一位太太帶着她的女兒前來接受心理諮詢,她女兒是在香港一所名校就讀高中,但為了能進名牌大學,女兒每天上課後也要補習五小時。她女兒是屬於高材生的一群,每年成績不是全校首位,也排第二,從沒間斷,母親驕傲地說着。但新學期後,母親發現女兒開始討厭學習,對任何活動也失去興趣,就連她一直喜歡的科學電視節目都不看了,最近女兒開始自閉起上來,不再說話,嚴重討厭上學更經常失眠、抑鬱、情緒紊亂而且行為開始有些不對勁。


在我們個案當中見到大量對學習失去興趣的“優異生”,他們對學習過度地投入,其實這已是一個重要的信號,特別是當孩子因為學習而排斥其他活動的時候,家長便應當心留意,孩子在心理上已出現了症狀。有些優異生或高材生完全變成了厭學者,或者對學習本身產生了很大的懷疑;有些就通過一些破壞行為,例如情緒暴躁,試圖引起別人的關注。因為 “高材生”或“優異生”標籤給他們太大壓力。為了這個名譽,把他們真實的自我淹沒,讓他們進入崩潰狀態。

“但一直只關心孩子學習家長往往看不到這一點:孩子抱怨的時候,很少家長能相信他們是在尋求一種幫助。”


不要把孩子和學生混為一談


法國教育專家Jean-Marc Louis認為,作為父母,不應該把孩子和學生混為一談。要是這樣的話,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遇到挫折,他會害怕失去父母的關愛。孩子的內心一直會有這樣問:我的父母到底是愛我還是愛我考試所得的好成績以及那美妙旳“優異生”稱號?如果我沒有好分數,我會不會一文不值?父母不是孩子的另一個班主任,在任何時候,父母都應該站在孩子一邊,作為孩子的盟友,與孩子共同面對。


別讓孩子太過份用功


當孩子的願望和父母的期待差別過大時,家庭危機隨時可能爆發。這時,即使是高材生意識不到:他們已經不願為超出自我之外的動機學習了。家長應該給自己家裡的優異生減減壓,在這種時候,請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,不要再給孩子的教育學習注射“興奮劑”了。如果孩子喊累或喊煩,家長要相信他們並幫助他們休息放鬆。如果情況沒改變,孩子仍然盲目地過分投入學習,或者相反,他們不想再上學,那就應該馬上咨詢專業人士的意見。


bottom of page